市数据资源管理局2022年2月17日上线《政风行风热线》

发布时间:2022-02-21 14:10信息来源: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7日

发布主题:介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信息安全等工作

上线嘉宾:

市数据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

市数据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四级调研员  裴治建

市数据资源局电子政务与应用科科长  陈芳文

市数据资源局产业发展科副科长  姚禹

 

张韡:

今年以来,市数据资源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数字江淮”建设部署要求,抢抓数字文明新时代的机遇,聚焦构建科学集约的智慧“城市大脑”、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经济发展“数字赋能”等重点任务,加强总体规划,协调推进,不断提升我市数据资源管理及政务服务工作水平。

一、智慧城市建设方面

    作为住建部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市,我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20年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市加快推动“数字淮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围绕打造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方面推动各项工作。目前淮南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环保、平安城市等智慧城市项目已经启动建设。

今年2月我市“城市大脑”项目正式挂网招标,本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个城市数据中台、一个城市智慧中台、一个大数据资源中心、一个城市运营展示中心、N个智慧应用场景等。项目将实现淮南市政务、社会、经济数据资源统一汇聚、挖掘分析,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率,支撑部门业务场景应用,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推动我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数据资源归集和共享利用方面

市数据资源局成立以来,围绕让数据统起来,完成全市55个部门和单位5022项政务、经济、社会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工作,归集各类数据25亿条,实现100%的政务数据、60%经济和社会数据的归集目标。围绕让数据用起来,赋能政务服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积金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房产局等9部门累计调用数据超过10亿条。开发证照调取功能,群众免提交有关证照,累计调取电子证书72类、19.96万份电子证照。与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等自助申办设备融合,为10.4万项政务服务事项自主申报,及不动产、社保证明、水电费缴纳等180项便民服务自助办理提供数据支撑。特别是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市数据资源局加强平台保障,高效处理各类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全市2万个检查核验点和各类场景应用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撑。建立了12345热线为总入口,市、县(区)专人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安排专人每天对收集的问题“清零”,实现了各类申诉的高效处置。今年以来,累计处理各类申诉达到10.1万件,平均申诉处理时长4.4个小时。多渠道核验,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市、县级政务服务大厅推行“身份证+AI脸部识别+安康码”三合一核验,累计核验59.9万人次。推广“安康码”发热门诊登记,覆盖全市14家门诊机构,累计发热登记7.6万人次,健康核实693人次。在内蒙、银川等地出现疫情后,迅速响应,按照《淮南市新冠肺炎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淮疫指秘〔2021〕11号)等省、市防指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红码”人员“14+7”管控措施,处理码色申诉问题。此外,围绕数据共享利用,开发了安康码+就医、安康码+旅游、安康码+校园服务、安康码+政务服务、党建引领信用村、道路运输政务服务便民利民惠民、公积金支取、简化社保办理流程、普惠金融、员工保障服务等场景和应用,让数据更好地赋能政务服务和民生需求。

三、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数据资源局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创新和特色发展,依托市高新区大数据战新基地,围绕大数据存储、交易和应用服务三大版块,着力打造大数据百亿产业。2020年全市共有106户企业纳入大数据集聚发展基地统计监测,实现产值(营业收入)80.53亿元,税收2.6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37亿元。2021年,基地实现产值(营业收入)91.56亿元,税收3.1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16亿元。

(一)大数据存储基地方面

“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中把淮南作为省级大数据存储基地纳入“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的产业布局。目前,我市共有在建数据中心3个,全部建成后可提供约27000个机架的托管能力,其中:中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已完成投资25亿元,一期6600个机架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启动运维楼建设;出口带宽达13000Gbps,位列长三角第一;网络出口直连国干,层级高,时延低;云平台计算资源池达8万核CPU,存储资源池达12PB,总算力达到160TFLOPS,位列全省第一。云谷产业园已于2020年6月底开工建设。淮南能源数据中心及数字经济万创园项目已于今年开工建设。

(二)大数据交易平台方面

2019年9月省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同意我市筹建安徽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并纳入《安徽省交易场所总体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0年安徽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同年与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7月同13个省市数据交易机构共同成立了全国数据交易联盟。目前,大数据交易平台已上线并完成首笔交易自测,1000平米的展示中心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同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建设银行淮南支行成立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数字普惠”应用试点三方工作小组,技术侧硬件设备和软件侧管理平台均已部署调试完成,正在开展数据开放、数据分析等数据运营前期工作,谋划交易中心揭牌仪式。

(三)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

江淮云、智慧谷、双创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大数据产业孵化平台建成投用;出台了《淮南市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市级地方标准《大数据企业认定规范》,首批认定市级大数据企业39家;作为安徽省唯一独立参展的地级市参加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安徽中意征信有限公司成功获评2020年度安徽省行业数据共享开放示范中心;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加速大数据基地企业集聚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市数据资源局“码上旅游”项目获评省“城市大脑”应用试点。

(四)双招双引工作方面

围绕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21年市数据资源局共外出招商12次,在淮接待24次。配合高新区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淮南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淮南阿里巴巴云上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营。引荐总投资3000万元的安徽昕日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同高新区签约,目前项目已开工。引荐中软集团同高新区对接,双方计划围绕地理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四、信息安全方面工作

市数据资源局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党政专网、政务云等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市数据资源局结自建局之初,即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安全建设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2021年4月,市数据资源局经整理、汇总、修订,发布《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分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管理规范、人员安全管理、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6个部分,共24类141章节,较为系统的从多方面、多维度指导、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工作。202112月,在市数据资源局网站公开发布实施《淮南市政务云管理办法(试行)》及《淮南市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制度上进一步规范网络资源、政务云资源的应用。

市数据资源局负责全市政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立项评审工作。市数据资源局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作为信息化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对于未能统筹规划等保目标,未明确测评等级,未将等保纳入建设内容的项目一率不予以立项,或是退回重新规划设计。

同时,为进一步夯实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数据中心机房等基础网络设施的网络安全,2021年以来市数据资源局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1、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测体系。为实现对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下安全风险预判能力、已知(未知)威胁感知能力,2021年市数据资源局以国家标准为目标,启动了淮南市电子政务安全监测平台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会与现有网络安全设施构建完成集预警、防护、处置一体的全方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2、探索数据共享交换安全管控体系。为进一步强化政务数据在我市经济循环中的积极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市数据资源局建设完成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实现数据经济价值与网络安全协调发展,市数据资源局以普惠金融为试点,通过与部门签署保密协议、数据一次授权多次使用解决数据交换制度难题,探索实现数据合规存储、合规流通安全保护服务,提升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实现在达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又能提供价值信息的数据流通的目标。

3、提升应急处置能力。2021年6月、12月,市数据资源局分别举行了两次4个科目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通过实战,锻炼了队伍,检验了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用性、可靠性,提升了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提供了实战经验,在网络安全队伍建设上为网络安全防护提供了能力保障。

下一步,市数据资源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数字文明新时代的机遇,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数据赋能政务服务,推行申请材料“两个免于提交”,政务服务事项网格化“就近办”,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积极构建全方位对接、全流程帮办的重大项目服务体系。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闵行与淮南结对帮扶等机遇,结合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高标准编制我市“数字淮南”建设规划。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推动闵淮对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